会议报告人

特邀嘉宾
巫永睿 巫永睿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00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和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2005-2007年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并在浙江省湖州市科技局挂职,担任副局长。2007-2013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瓦克斯曼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回国,担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现更名为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玉米胚乳发育与遗传改良研究,在玉米蛋白品质调控与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Plant Cell等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2014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凌宏清 凌宏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1977年3月至1982年1月,就读于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1982年2月毕业,获农学学士;1985年10月至1988年7月,在德国Kiel市Christian-Albrechts大学农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在德国Kiel市Christian-Albrechts大学理学院攻读理学博士,获得理学博士;1993年2月至1998年4月,在德国植物遗传与栽培作物研究所(IPK-Gadtersleben)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5月-2001年6月就职于瑞士苏黎世大学植物生物学研究所。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01年7月回国,就职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国家7部委(人事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10月至2017年6月,任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信号转导和分子调控网络”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研究方向是麦类作物分子遗传学和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在麦类作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组织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草图和精细图谱的绘制,研究成果分别于2013和2018年发表在“Nature”杂志,其中小麦A基因组草图绘制研究成果入选为“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方面,以番茄和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克隆了参与磷、铁吸收代谢关键基因20余个,系统地研究了铁吸收调控分子机制,揭示了植物高效吸收铁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网络。在Nature、PNAS、Cell Res、Mol Plant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

孔凡江 孔凡江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6 年获得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农学博士。2006-2008 年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8 -2010 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特别研究员。2010-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是大豆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育种。主要从事控制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发掘和调控网络和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克隆了一系列控制大豆适应性和产量性状的重要基因,阐明了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的分子机制,证明了光周期适应性基因在驯化与变异过程中的选择规律和提高大豆适应性与产量的重要机制。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Current Biology, Molecular Plant, 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八十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个,培育审定大豆新品种1个。担任学术期刊《Molecular Breeding》、《the Plant Genome》、《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遗传》、《植物学报》编委。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开花成熟衰老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学伟 陈学伟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水稻重大病害抗性机理与应用研究室主任。

陈学伟教授主要从事水稻重大病害理论与应用研究。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水稻抗病虫害及其他重要农艺性性状控制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为培育高抗、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理论及应用基础。将抗病理论研究应用于水稻抗病育种实践中,育成了多份杂交水稻抗病骨干亲本及杂交水稻抗病新品种,其中包括国家审定品种7个,累计推广面积达6000万亩以上。这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水稻等农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技术,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其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CellSciencePNASPLoS Biology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

青年学者报告
钦鹏 钦鹏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钦鹏,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2012年获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四川农业大学李仕贵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heila McCormick教授。现主要从事高温影响水稻生殖发育的分子机理、优异等位基因挖掘和育种应用研究,以及水稻资源评价、创新和遗传改良。在CellSci. Adv.等期刊发表论文29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育成国家或省级审定品种10余个。

报告题目:水稻基因组中“隐藏”变异的发掘和应用

杨宁 杨宁 华中农业大学

2008-2016年于华中农业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2017-2021年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本人一直从事玉米基因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兴趣为玉米基因组结构变异和功能、群体基因组以及进化基因组等领域。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一)身份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论文6篇。

报告题目:Two teosintes made modern maize

董朝斌 董朝斌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14至202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为玉米株型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组织发育可塑性与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基础,任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主题编辑,PNAS、Mol Plant等期刊审稿人。

靳帅 靳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课题组博士后。曾获“吴瑞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大学BHPB奖学金”、“振声奖学金”等奖励,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研究方向为植物基因组编辑,主要涉及基因组编辑脱靶效应研究、基因组编辑新系统开发与技术优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nce 1篇,Nature Biotechnology 2篇,Molecular Cell 1篇,Nature Protocol 1篇,共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申请专利5项。

胡斌 胡斌 华南农业大学

2013年获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博士学位,同年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参加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青年研究员。2018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资助。20211月引进至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博导。致力于水稻氮高效遗传基础解析及氮信号传导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Nature Genetics, Nature Plants, Nature Biotechnology,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报告题目:氮磷营养平衡调控机制解析

康雷 康雷 湖南农业大学

2014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7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在芥菜基因组构建、油菜远缘杂交、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报告题目:芥菜的起源、驯化与多样化的基因组解析

李广伟 李广伟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018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8-2021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麦类基因组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在植物物种演化,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复杂基因组及重要农艺性状解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在Nat GeneticsMol Plant Plant J Plant Biotechnol JGenome BiolNat Ecol Evol等专业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报告题目:黑麦基因组组装与解析

 
李磊 李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10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62020年于德国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及植物免疫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

报告题目:百年杂交坏死——植物免疫初浮现

聂小军 聂小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8410月生,副教授,仲英青年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植物蛋白质组学工作组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智慧农业导刊》编委。20136月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小麦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工作,参与完成的六倍体小麦基因组破译获选2018年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设计开发了大麦40K SNP液相芯片。先后主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Genome Biology, Advanced Science, Plant Biotech J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报专利3个,参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部。

报告题目:Genetic basis of expression and splicing underlying spike architecture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石进彩 石进彩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109-20146月,在兰州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20149-20216月,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21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做博士后。在硕博期间,以水稻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磷元素调控植物与丛枝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主要工作揭示了植物磷元素直接吸收途径和共生吸收途径统一受到植物磷响应网络的调控,阐明了磷元素调控丛枝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

报告题目:水稻磷响应系统调控丛枝菌根共生的机制研究

孙大伟 孙大伟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博士 毕业于美国奥本大学渔业、水产及水生生物科学专业。主要从事于动植物光学成像、高通量动植物表型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及装备等。目前已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Food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三年内一作SCI累计影响因子65.194

报告题目:基于光学传感的农作物表型研究

杨万能 杨万能 华中农业大学

杨万能,教授,博导,华中农业大学作物信息教研室/中心副主任,负责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表型组学团队和平台建设。2011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长期从事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研发一系列原创作物表型技术和设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Plant, Genome Biology等期刊,其中自主研发水稻高通量表型技术工作被Nature Reviews Genetics点评为亮点研究工作;获批发明专利19项,转让4项,相关表型产品技术在全国18省份49家单位推广示范,显著提高作物表型检测效率,促进我国作物功能基因组和作物育种研究。

报告题目:作物表型组学最新研究进展

张天奇 张天奇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11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7-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植物科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围绕植物细胞异质性、细胞分化、干细胞调控与再生等科学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揭示了再生过程茎尖分生组织从头建立分子调控框架,及解析拟南芥根尖、茎尖和叶片等组织单细胞全景图谱。多篇研究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Developmental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Plant, Plant Cell, Sci China Life Sci等学术期刊上。曾获2016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6年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Sanofi-SIBS青年人才奖学金等资助。

报告题目:A single-cell analysis of the Arabidopsis vegetative shoot apex